1 概述
马铃薯苜蓿花叶病毒病是一种世界性病毒病害,对马铃薯的量影响不大。如果马铃薯种植在感染该病毒的宿主植物(如苜蓿或三叶草)附近,病害可能会局部暴发。
2 症状
病症通常表现为在叶片表面引起杂斑,薯块上引起网状坏死斑。病毒株系和马铃薯品种不同可导致症状明显不同。杂斑症状包括叶片表面出现失绿、轻度黄化以及细纹或斑点。被侵染的植株往往轻度矮化,叶面斑点有时会延伸到茎段和块茎部分。苗期幼株叶片由叶尖或叶片边缘向内开始呈现鲜黄色斑驳,黄绿色相接界限不明显。有时叶片褪绿,组织变薄,叶背、叶脉及茎出现黑褐色条斑坏死,以后发展成垂叶坏死症,与Potato virus Y(PVY)侵染症状相似。块茎上的网状坏死斑在收获期清晰可见,从 脐部的表皮下层开始延伸到块茎内部。被侵染的植株有时不结薯或者薯数比健康植株少,块茎畸形皱裂。块茎上的症状与Potato mop-top virus(PMTV)和Tobacco rattle virus(TRV)侵染的症状相似。
3 病原
苜蓿花叶病毒(Alfalfa mosaic virus,AMV)是该病的病原。AMV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,能侵染51个科430余种双子叶植物。近年来,随着马铃薯、烟草、番茄和辣椒等作物及苜蓿、白三叶等重要豆科牧草的大面积种植,AMV病害发生加剧,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,对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。
4 发生规律
苜蓿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蚜虫发生情况密切相关。高温干旱天气不仅有利于蚜虫活动,还可降低寄主的抗病性,促进该病毒在寄主体内的繁殖。因此,首蓿花叶病毒病多发生于高温、干旱、缺水的天气条件下。对AMV敏感的植物可通过摩擦感染。大田环境下可通过14种蚜虫进行传播。蚜虫可将AMV从邻近的作物(如苜蓿、三叶草等)传到马铃薯上。通过薯块继代传播,但属于自我消除型病毒。
5 防治措施
①该病毒主要由蚜虫、花粉及机械携带的汁液进行近距离传播,因此,控制蚜虫是防治AMV的主要手段。
②选种无毒种薯及幼苗。
③田间发现AMV感病植株要及时清除、销毁。不在已知的寄主(如首蓿或三叶草)附近种植马铃薯,及时清除田间杂草,减少毒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