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种薯需要满足的条件
以块茎形式提供;每个生长周期提供的块茎数量至少是140块;块茎直径为35-55mm;未发芽,外观健康,且无病虫侵害;块茎一般不进行任何影响品种正常表达的处理,如果已处理,需提供处理的详细说明;块茎需符合中国植物检疫的有关规定。
2 种薯的安全存放
样品接收人员对到场样品和清单认真进行核对,填写相关登记表格。从中随机取7个块茎进行室内光发芽实验。其余放置在阴凉避光的房屋内进行催芽,避免无关人员接触。
3 实验方案的设计
包括田间种植顺序、品种布局图、栽培管理措施、观测方法和记录表格。建议同1年内在北方一作区和南方冬作区连续做2个独立的生长周期,不建议隔年。
4 田间设计
包括实验地点、地块面积、实验地土质、前茬作物、区组划分、小区面积
行距、株距、每行定植株数、种植方式、重复次数、标准品种种植设计等。
测式品种与近似品种相邻种植,标准品种和测试品种要种在同一地块里。小区为顺序排列,四周设置保护行。
种植方式:整薯点播。小区为4垄区,行距65-80cm均可,4.5m行长,区道宽1.5m;株距30cm。重复次数:2次。
5 实验地准备
①选地。马铃薯适宜生长的前茬有小麦、大豆等,要求土地平整、肥力均匀,保证测试材料的正常生长及其性状的正常表达。
②整地。秋季或春季均可,深翻地30-40cm,耙细,然后施肥、起垄同时进行;也可以春季旋耕、施肥、起垄一体作业。施肥量可根据土壤肥力调节,一般施尿素、磷酸二胺和硫酸钾混合肥,其N:P:K为3:2:5,每亩施肥量为40-50kg。
③划区。于播种前,按照田间布置图,将地块划区,每一方地块插上标牌,写明方号。
6 播种
在规划好的地块上按照田间布置图将种薯摆放好,并再次检查无误后进行播种。人工辅助扎眼器进行点播,播深约8cm,每个实验重复保证在同1天内完成播种。播后镇压,保证保全且齐。
7 实验数据采集
根据实验方案,对应马铃薯不同生育阶段进行性状调查,并记录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情况。对收获后的薯块工尽快调查完毕。
①光发芽(萌芽8-10周后)大小、形状、基部颜色、基部茸毛、顶部相对于基部大小、顶部习性、顶部颜色、顶部茸毛、根尖数量、侧枝长度。
②植株(自现蕾期开始)植株类型、生长习性、茎的花菁苷显色程度(主茎的下3/4部位)和翼形状,复叶大小、小叶排列状态、小裂叶数量、绿色程度、叶片主脉上花菁苷显色强度、顶小叶大小、小叶边缘波状程度、顶部叶片花菁苷显色强度,花蕾花菁苷显色强度、开花频率、花序大小、花冠大小、花冠形状、花冠内侧花菁苷显色强度、花冠内侧花菁苷显色蓝色素比重。
③成熟期(全株有2/3以上叶片枯黄的植株占小区总株数的75%以上时的日期记为成熟期)
④块茎(通常在收获时从每个小区中选取能代表该品种性状表达状态的30个整薯。收获结束后尽快调查,以防块茎表皮颜色发生改变)形状、芽眼深度、表皮光滑度、表皮颜色、芽眼基部颜色、薯肉颜色、光照后表皮花菁苷显色强度(仅适用于浅黄皮或黄皮品种)。
8 收获
提前1周对马铃薯植株割秧晾晒,待实验地清理后,进行人工收获,小区植株性状进行正常表达时,选择4垄中的中间两垄进行收获。
9 照片
马铃薯描述照片共5张,包括:光发芽、复叶、花序、植株和块茎。
10 资料归档
在实验过程中,包括测试任务书、种薯接收单、测试样品登记表、实验方案、田间种植排列单、性状调查表、测试报告、工作总结等,以及一切数据、文字、图像等电子版或纸质版资料,都应及时整理归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