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菌主要在植株和块茎的维管束中发展,使组织腐烂。病株一般生长缓慢,开花期前后病症明显,常出现部分枝叶萎蔫,下部叶从叶缘变黄并向内卷曲,枝叶枯死慢,这是与青枯病不同之处。块茎发病是病菌沿维管束通过匍匐茎进入维管束环,严重时薯肉一圈腐烂,呈棕红色,用手指挤压则薯肉和皮层分离。但芽眼并不首先受害,这是与青枯病不同之处。
种薯带病是主要的病源。尤其是切块播种,病薯可通过切刀把病菌传给健康块茎。而且病菌还可由运输工具如草袋、筐和机具带病菌后传播给健康块茎。但土壤并不传病。环腐病菌生长最适温度是20-23℃,而田间发病的适宜温度是18-20℃,土壤温度超过31℃,病害受抑制。
防治措施:①严禁从病区调种,防止病害扩大蔓延。②利用脱毒苗生产无病种薯和小整薯,实行整薯播种。③种薯出库、催芽、切块过程中发现病薯及时清除。切刀用酒精消毒,杜绝种薯带病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。④选用抗病品种,如克新一号,对环腐病有较好抗性。⑤轮作(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)。⑥田间管理:及时拔除病株,避免大水漫灌,增施磷钾肥;尝试用铜制剂灌根控制病害发生(每生长季至少连续施药2次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