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铃薯青枯病是由雷尔氏菌(青枯假单胞菌)造成的一种典型维管束病害。它几乎在温带、亚热带和热带每个地区都侵染马铃,在相对冷凉的地区也有报道。病菌可随植株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,能在土壤中存活1-6年。
青枯病菌不耐干燥,土壤含水量高、高湿、多雨条件下存活长,最适温度为30-37℃,一般酸性土壤发病重。
马铃薯青枯病随雨水、灌溉水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,病株和健壮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。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,阻碍水分正常运输。植株染病典型症状是病株稍矮缩,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,开始早晚恢复,持续4-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,但仍保持青绿色,也有时一个主茎或一个分枝萎蔫,其它茎叶生长正常(图1)。
防治方法:
1 目前尚无有效药剂对其进行防治,只能通过利用干净种薯(切种时加强切刀消毒)和选择无该病菌土壤、使用洁净肥料(有机肥需充分发酵)进行种植,才能进行有效预防。
2 通过降低田间根结线虫的密度,可以间接起到预防作用。因为根结线虫能增加病菌对马铃薯的侵染。
3 通过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,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。
4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,还可每亩施石灰100kg,调节土壤酸碱度。
5 有试验证明,西南地区马铃薯与玉米进行适当的套作,可减轻青枯病的发生与危害(图2)。